top of page

以心控制血糖-糖尿病的特殊心理醫療法

日期:94.06.15 於台北


生理回饋


  長期以來在身心二元論的影響下,從事臨床醫療的人員一直認為人體自主性功能,如呼吸、心跳和體溫調節等,全是無法控制的。也正因為如此,神經系統被分為兩大部分:(1)受意識控制的隨意神經,如手指運動;(2)以及由身體自主控制的自主神經,如在壓力下或危急下心跳加速。在過去的觀念中,人們認為這兩個神經系統彼此獨立,互不隸屬。不過,在近代醫學的發展下,事實並非如此。


  生理回饋有多種方式,藉以量測人體的不同反應:有的測量皮膚溫度,以監測四肢的血流情況;有的測量流汗量,以判斷焦慮程度;有透過感應肌肉纖維神經發出的電子回活情況;還有的對腦波進行測量,識別壓力程度及其他精神狀態。因此,經由生理回饋的系統的量測結果,我們可以看到這二個系統間存在著細微的相互聯絡方式,而彼此相互影響。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研究指出,生理回饋對100多種疾病有所助益。更多的其他研究也指出,生理回饋療法可以用來幫助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。


  除此之外,這個療法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,還可以紓緩壓力與降低血壓,這樣的結果可能可以幫助血糖的穩定。雖然,它目前仍為一種探索性的療法,但是它現階段的療效,或可提供糖尿病患者另一種可行的心理治療方式。


情緒管理的概念模式


  早在17世紀,已經有人注意到糖尿病和情緒之間的關係。三百多年以來,人們一直以為糖尿病與心理因素有關。現在的觀點認為,雖然消極情緒會使疾病控制更加艱難,因而使病情加重,但是目前的研究認為,消極的情緒很可能是由糖尿病所引起的,而不是致病的原因。


  從健康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人們容易想到的是身體的感覺如何?以及情緒狀態如何?基本上,這兩點對於疾病的影響是同樣的重要。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,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,已非過去心身二元論所認為是互不相關的看法。因此,如果個體的感覺良好,那麼健康便會接踵而來。那麼「情緒管理」主要在處理什麼呢?答案是因疾病所產生的「負向情緒」,諸如焦慮與憂鬱。即使個體沒有糖尿病這個煩人的額外負擔,生活本身早已充滿各種喜怒哀樂。所以,不必總是把自己的悲喜和糖尿病做錯誤的配對。事實上,將一切罪過都歸咎於糖尿病,只會使人更加的失落,進而陷入負向情緒的深淵,也會更加的無助。但是,如果能夠知道什麼時候糖尿病會對情緒產生影響,那麼我們便可以協助患者正視它,並且協助他克服可能出現的低落情緒。


  基本上,對糖尿病患者而言,情緒波動是一正常現象,即使排除了控制病情所帶來的壓力,血糖的升降也會直接影響心情。血糖低使人緊張、焦慮和煩躁,而血糖高則會讓人感到疲勞、情緒低落。因此,血糖有了良好的控制,對心情也會有所助益。不過,除了血糖的控制外,我們仍需要克服與血糖無關,卻與糖尿病有關的負面情緒,以維持個體整體情緒狀態的穩定。


  心情低落不僅是情緒的問題。國外的相關研究指出,糖尿病患者陷入情緒低落/憂鬱可能性是普通正常人的四倍,而且受憂鬱情緒影響的時間也更長些。因此,「情緒管理」可以從兩方面著手:(1)認知層面;(2)行為/執行層面。


  在「認知層面」上,首重心理衛生知識教育,即我們可以教導患者如何:(1)辨別自己的「負向情緒」,如焦慮與憂鬱症狀的區別;(2)自己排除「負向情緒的方法」,如憂鬱時,可以找人傾訴、堅持參加社區活動,分散注意力,使自己心情愉快、堅持鍛鍊自己的身體。因為,充足的體力有助於改善輕度或中度的憂鬱。切記!不要使用如酒、鎮靜劑等的物質,因為這類物質不能消除憂鬱,只會使憂鬱的情況延續而且益加嚴重。


  當您面臨焦慮時,可向臨床心理師諮詢,因為忐忑不安和心跳加速等,很可能是低血糖的症狀,也可能是焦慮的一種表現。此時,您可以經由臨床心理師的協助,檢視自己的「負向認知」,客觀的詢問自己,我的想法合理嗎?並試著回想以前的成功例子,協助自己駁斥一些不合理的想法。此外,隨手筆記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。因為焦慮會隨時突然出現,將煩心的事記錄下來,也儘可能的把問題解決具體的方法記下,可以暫時減緩焦慮。


  從國外相關的研究可知,面對挫折是糖尿病患者無法迴避的問題。但是,如果這種挫折的怒火不加以控制,就會損及患者和別人之間的關係,對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。更重要的是憤怒也會引發高血壓與心臟病,而它似乎是很難控制的情緒,假若時時注意自己的情緒,並隨時留心平息怒火,便能控制自己為健康加分。


  總之,情緒與疾病相互關聯,一如身心不再二元,相互影響維繫健康。雖然,糖尿病的「情緒管理」目前仍屬於臨床實證發展的階段,但是它和生理回饋治療一樣,在現今所常用的心理醫療處遇,如:認知行為治療、壓力管理、與飲食控制等方法中,不失為另一個臨床心理處遇的新應用與新選擇!
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