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選擇性緘默

日期:92.03 於台北


  選擇性緘默症為兒童期少見的症狀。大部分有此症狀的小朋友在誘發緘默的情境下,會完全沈默不語,但有些則會以吹口哨,使用簡單字語與情境互動。除了說話消失外,有些小朋友會以目光接觸或非語言的姿勢和情境互動。這類小朋友在其他的情境下說話流利,如在家中和特定相似的場所。近年來,選擇性緘默被視為一種社交恐懼的形態,因為患者只有在特定的社交情境下,才會有不說話的情形出現。


  選擇性緘默症的盛行率約為每10,000名小朋友中,有3-8名有此症狀。年紀愈輕的小朋友罹患的比率較高。儘管目前仍在研究中,但選擇性緘默症似乎在小女孩身上較常見。


  雖然選擇性緘默症是由心理上決定不說話或是拒絕說話,但是許多有這種症狀的小朋友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,都有遲緩的現象。近年的研究發現,90%的選擇性緘症小朋友,也達到社交恐懼症的診斷標準。這類的小朋友由雙親及老師評量時,儘管在其他方面沒有顯著的心理病理現象,仍呈現高度的社交焦慮臨床表癥。因此,選擇性緘默症可視為社交恐懼症概念上的一種亞型。


  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小朋友,通常在家中可以流利的交談,並沒有明顯的生理功能障礙。有些小朋友如果早期有情緒或身體上的創傷,則可能會導致選擇性緘默症的發生,因此,有些臨床工作者,將此類的小朋友定位為創傷性緘默症,而非選擇性緘默症。


  雖然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小朋友在學齡前表現的過度害羞,但發病的年齡通常是在5-6歲間。症狀的表現通常為在核心家庭中可暢所欲言,但在其它地方則不說話,特別是在學校中,更是緘默不語。正因如此,他們的學業成績不佳,甚至無法及格。


  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小朋友通常表現得害羞、焦慮不安,同時也很容易因此而誘發憂鬱症的產生。目前較有效的治療策略如下:

  1. 藥物治療:抗憂鬱劑的使用。

  2. 多面向心理治療:採個別,行為與家庭的介入模式來進行。學齡前,可對家長進行心理治療,小朋友也可從治療的歷程中獲益。學齡的小朋友,則採個別的行為治療。當小朋友可以獨立時,對家長的婚姻諮商或心理治療則為最主要的工作目標

bottom of page